业务范围

印方的一份绝密资料, 揭示尼赫鲁决策内幕: 侵略中国是尼赫鲁误判
发布日期:2024-08-11 19:19    点击次数:147

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
1962年,印度不断侵犯我国边境,为了避免战争再次发生,我国主动提出和平谈判,然而,在印度的不断挑衅下,我国决定发动自卫反击战。一个月后,这场战争就以我国的胜利而告终。尼赫鲁对外宣称,是我国主动挑起的战争,引起印度民众的仇恨。现在,内幕终于揭开。

中印之间的冲突,主要源自边境方面的争端。中印边界有东、中、西三段,边界线全长2000公里。虽然历史上没有正式划定过中印边线,但根据两国的行政管辖范围,实际上存在一条传统习惯线。

而早在1935年,英国为了侵占我国领土,划定了一条“麦克马洪线”,伪造为英属印度和我国的边界。而划定这条线,完全是非法侵占行为,所以我国政府并不承认这条线的存在。

然而,印度独立后,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,印度军队不断越过我们的传统习惯线,侵占了所谓“麦克马洪线”以南的我国领土。

当时,新中国刚刚成立,我们的首要目标是解放西藏,暂时没有精力分出时间去解决印度的侵略问题,这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,就暂时搁置了。

1954年,中印双方正式开始会谈。不过,数次谈判并没有取得一个好的结果。1959年,印度向我国政府提出,他们要求划走我国东段9万平方公里和西段3.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。被我国拒绝后,他们就继续蚕食我国的领土,不断在中印边境制造争端。

同年,达赖名丹增嘉措发动武装叛乱,被我国成功解决,西藏问题顺利结束。而失败的达赖名丹增嘉措被迫逃往印度。在印度支持的西藏叛乱失败后,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,选择抛弃了中印友好的旗帜。而我国为了地区和平的和谈申请,也被尼赫鲁视为我国软弱的表现。

由于印度在1961年对葡萄牙发动了代号为“胜利行动”的军事行动,并且大获全胜,以非常小的代价就收复了果阿地区,他们自信满满,认为就算对我国发动战争,他们也能轻松取胜。

在好战情绪的驱动下,他们多次拒绝和谈,不断得寸进尺,在我国境内设立43个军事据点。

1962年,得意忘形的尼赫鲁甚至声称,他们要以“军事力量对付我国”,还要把我国军队直接“清除掉”,还不断对我国边防部队进行攻击,挑起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。

在此之前,我国一直本着和平的原则,认为如果可以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,就不要动用武力。毕竟,就算赢得胜利,我们自己也会有所损失,这就不利于我们的发展。但和平的前提,是双方国家都有和谈的意愿,印度一而再、再而三的挑衅,也让我们转变想法。

在局势到了非打不可的情况之前,我国最后给了印度一个机会。毛主席提出,双方各自撤退20公里,而且我国先行后撤,主动脱离武装接触,希望能够给印度展现出我们的诚意。然而,这在印度眼里,又成为我国软弱无能的体现。他们不断向我国领土推进,

1962年10月18日,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会议,提到中印边境愈加激烈的局势时,多方一致认为,我们必须进行反击了。而毛主席也提出,虽然我们为了和平解决冲突,采取了很多方式,但既然印度蓄意挑起武装冲突,尼赫鲁也表示“非打不可”,我们只能奉陪了。

不过,我们的战争,是自卫战争。毛主席也特别说明,我们的自卫战争是以安定边境为目的,性质上是为了警告印度,不要再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。

决定发动反击后,中央军委也立即作出指示,西藏、新疆的边防部队也都进入战备状态。10月20日,第一阶段的反击作战开始,四天的时间,我国就已经在东段克节朗地区取得胜利。而此时,我们仍然寄希望于和平解决冲突,再次提出了和平提议。

而莫名自信的印度政府,又一次拒绝了我国的建议。之后,11月16日起,我国发动第二阶段的反击作战,到21日结束的时候,在东段,我国边防部队推进到了中印传统习惯线地区,而在西段,我们也清楚了印度设立的所有军事据点,共毙、俘印军8700多人。

短短一个月,我国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就宣告胜利。而11月21日,我国政府发表声明,我国边防部队全线停火并后撤,并向印度政府交还了俘虏的官兵和缴获的武器装备。

而当时,有人好奇,为什么我国要撤兵,就应该继续推进,夺回本属于我国的东段九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。但从长远来看,会发现,作为一名非常伟大的军事战略家,毛主席决定退兵的想法是完全理智且正确的。

一方面,是因为一个多月的战斗下来,我国部队已经达到了极限。虽然在这一个月内,我国的伤亡人数只有722人,比印度要少的多,但负伤人数也有1697人,在天气如此恶劣的情况下,继续打下去,对我国士兵来说未必是好事。

另一方面,我们的目的只是反击,保卫我们的领土,并对印度予以警告,但我们并不想对印度赶尽杀绝。更何况,就算可以继续推进,即使能对印度造成更多的伤害,我们自己也会面临不小的损失,我们从来不想侵略别国,我们只想好好发展自己。

然而,这本来是我国主动选择撤兵,还归还了俘虏的印度士兵,印度本该对我们感到感激,然而,大国梦破碎的尼赫鲁为了安抚民众,也为了掩盖自己一意孤行发动战争却失败的事实,他对印度人民宣称,他们本可以打赢,结果遭到了我国军队的“偷袭”,才失败了。

这种言论,自然是毫无道理可言,但印度民众却相信了这种催眠的话术,不肯直视自己的真实实力。而直到多年后,印度人民党公开了印度中将亨德森·布鲁克斯与印度军事院长巴贾特准将在战争结束后写的《亨德森·布鲁克斯报告》,才揭开了尼赫鲁决策的内幕。

在这份报告中提到,印度决定对我国发动战争,是由于尼赫鲁的多个错误判断,给了他们能够战胜我国的错觉,所以一直拒绝和谈。而他的第一个误判,就是对自己实力的误判。

轻松收复果阿地区的事件,给了印度军队错觉,他们沉醉在自己的胜利中,然而,在果阿战役中,印度军队其实暴露出了很多问题,比如指挥体系混乱、装备陈旧、行动迟缓。高级军官为了不扫其他人的兴,隐瞒了这些事实。

第二个误判,就是对美苏的误判。当时,美苏作为两个大国,同时对印度示好,然而,之所以两边同时对印度示好,就是为了获得印度的站队,而不代表真的认可印度的实力。

而尼赫鲁,一下子受到两个大国的示好,还获得了两边的武器援助,就有些飘飘然了,认为印度可以在两大国之间平衡。他认为,如果印度对我国发动战争,那美苏一定也会帮助他们。所以,他们大胆地挑起争端。而美苏,当然不至于那么愚蠢。

第三个误判,就是对我国实力的误判。我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,而且我们当时刚结束战争不久,不想让自己再次陷入战争之中,所以多次对印度表现出友好的态度,不断提出和平谈判。而这一切,在尼赫鲁眼中,就是我国软弱、不敢打的象征了。

可以说,中印这场战争,责任完全来源于印度的恶意挑衅。我国给了无数次机会,但印度并不领情,为了保卫我们的领土,我国才选择发动自卫战争。印度民众必须认清这一现实,所谓的侵略方,从来都不是我国。让印度错失成为大国机会的,也是尼赫鲁自己,而不是我国。

参考资料:

《潘前芝:1962中印边境冲突,尼赫鲁出现哪些误判?》观察者网

《中印战争毛泽东:不能让我背着卖国贼的罪名去见祖先》中国网

《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》人民网



相关资讯